4小说网 > 娃亲 > 第五章 乡下人进城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五章 乡下人进城

小说:娃亲作者:闻鸣轩主字数:7119更新时间 : 2017-03-14 20:30:34
本故事纯属虚构)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想让人生过得有意义,那就给自己的人生定个目标吧!

    颜家几代人的目标——土地梦,终于在颜土根手里实现了,这与他自己的勤劳,天赐的奇遇分不开。然而,没有土地时渴望得到土地,一旦实现了土地梦后,家中所拥有的农产品有了大量的剩余,颜土根的烦恼也如影随形而来。

    这一天,初莲到了吃饭时分还没有见颜土根的人影,她知道丈夫的心思,赶紧跑到田间地头一看,颜土根果然在那里,丈夫在地里的样子令初莲痴痴地看呆了。

    这是一片金黄色的水稻田,稻子显然已经成熟了,地里也没有灌水,颜土根正躺在稻田里,与土地、稻子亲密地接触,他喜欢土地的泥腥味,他欢喜稻子的米香味,背靠土地头顶蓝天,偌大个人躺在地里展开双臂、分开两腿,分明写着一个“大”字。只有在这个时候,颜土根心里才觉得踏实,因为自己脚踏实地。他顺手摘了几株稻子,将它们放到自己的鼻子旁不停地嗅着,俨然嗅出了稻子急于破壳而出的晶莹;他又将稻子放到耳边听听,仿佛听到了稻子宣告成熟的声音。他随后又用双手捧起了一把泥土,虔诚地对着苍天祷告和乞求:列祖列宗在上,颜家数代人的梦想,在土根这辈与潘氏的结亲之后,顺利地实现了,但随之而来的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颜土根的这种烦恼如同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时,与产品剩余如何处置的困惑相似,他眼下唯一想到的是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

    颜家所产的粮食仅供应W镇绰绰有余,颜家纺织的布匹销往乡村绰有余裕,颜土根整天茶饭不思所想的都是怎样将这些产品卖出去?

    上海!

    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虽说自己生活在大上海,但毕竟是浦东人,讲起话来与浦西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经常遭到浦西人的白眼。

    颜土根主攻的方向自然选择在上海的米铺和布店。

    颜家出产的大米质优价格公道,全是新米,这让吃惯了陈米的上海市民口碑载道,“颜氏大米”成了元盛米号的抢手货。民以食为天,上海人也得吃饭,颜土根与上海最早的粮食零售商店元盛米号当然一拍即合;颜家自己织的布在当地也可算是一绝,可在上海滩大家都穿洋布衣裳,对乡下土布根本不屑一顾,到上海推销土布无疑于是让摩登人再回到原始状态去,没有市场也是必然。

    布店开不成,也没有合作对象。颜土根倒是听说纱厂需要大量的原料,而他恰恰拥有这些。

    一个偶然的机会,颜土根结识了鸿裕纱厂的大老板郭子彬。

    郭子彬,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潮阳铜盂镇人。兄弟三人,其兄早丧,子彬于光绪初年只身赴上海谋生,留其弟在家继承父业行医并待奉老母。

    郭子彬初到上海时,在一家烟土行当学徒。由于他办事认真、聪明好学,很快掌握了烟土行业的经营之道。数年后,郭子彬独立创办了郭鸿泰土行。他经营有方,亲自站柜台,在烟民中颇有信用。他的柜台上每天蹲着一只白猫,很多顾客就以白猫为记,买烟土要买柜台上蹲着白猫的土店的。自此,业务发展迅速,郭鸿泰逐渐跟上海最大的土行之一的郑洽记齐名沪上,一跃而为上海潮商的巨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禁烟,烟土行业列为非法贸易,郭鸿泰土行随之停业。

    辛亥革命后,1912年,郭子彬审时度势,将多年销土积累的闲置资金投资钱庄,开始参与上海的商业金融活动。他在多家钱庄持股:鸿胜钱庄持6股、鸿祥钱庄5股、信裕钱庄3股、晋安钱庄4股,其子郭辅庭在鸿丰钱庄持2股。

    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绐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1913年,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因资金不足,商请郭子彬的表弟郑培之(潮阳金浦乡人,经营土行致富的潮商)出银3万两,建造厂房供荣氏兄弟租用。“福新按建筑费年利一分计,每年付租金3千两,租期十年”。考虑到当时设厂获利甚丰,而建厂房收租仅得小利,郭子彬、郑培之遂决定投资实业,于1915年耗银150万两创办鸿裕纱厂。

    建厂时购地近百亩,聘请英国工程师设计,拥有纱锭62816枚,布机244台,实为纱厂和布厂两个厂,产品以宝鼎为牌。由于当时欧洲大战方酣,棉纱出口锐减,中国民族棉纺业销售甚畅,鸿裕厂的宝鼎牌棉纱运销各地,甚至出口东南亚,鸿裕厂开工后因此获利甚丰。

    1918年4月,以郭子彬、郑培之为大股东,筹规银10万两,在顺光织布厂基础上,又创办了鸿章纺织厂。鸿章纺织厂初建时只有木织机400台,染缸8只,职工300余人。次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席卷全国的提倡国货,抵制洋货的活动,再一次给民族棉纺织业提供了机遇,1920年鸿章厂又增资10万两,增添铁木织机216台。一年多后,鸿章厂大幅增资至150万两,大规模增添和更新设备,并购进染色机械代替老式染缸,成立机械化染布车间,职工也激增至1200人,形成新式纺织染大型企业,厂名也改称鸿章纺织染厂。鸿章的棉纱以宝彝为商标,而棉布则以鸿章、双凤、三羊,同时也以宝彝为商标。此时,鸿章和鸿裕都进入兴盛的时期。

    工业化的革命,使得光依赖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颜土根捉襟见肘,更何况他当时的资金也有限,当他拿着自己家产的土布到上海推销之时,适逢郭子彬需要大量原料之时。

    这天,郭子彬乘车经过元盛米号附近的街道,见一车乡下土布无人问津,于是,郭子彬下车,来到土布摊前,他仔细地观察了土布的质地、做工。

    “这算是手工织布中的精品了。”郭子彬不由得赞叹织布者的手艺。

    “那先生您就多买点吧?!”颜土根急不可耐地上前与郭子彬搭讪道。

    郭子彬并不急于回答这一问题,“这是你们家自产的布匹?”

    “千真万确!是贱内的手艺。”颜土根生怕失去这笔生意,刚才他见郭子彬从小车上下来,就知道此人身份肯定不凡。

    “手工再好,也比不上机器,又快又好!”郭子彬乘势开导起颜土根来。

    “机器?什么机器?它也能织布?”颜土根还是头一回听说,自然是一头雾水。

    “这样吧!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你看了自然就会明白啦。”郭子彬邀请颜土根和他一起去纱厂。

    颜土根充满好奇地答应了,他将土布摊托付给伙计和元盛米号的老板,跟着郭子彬上了他的小车。

    这是颜土根第一次坐汽车,一路上他只是惊叹街道两旁的行道树风驰电掣般地退去,不明白这个由四个轮子支撑的大轿子是依靠什么来前进的,正当他好奇之时,汽车已经将他们载到了郭子彬和郑培之的鸿裕纱厂和鸿章纺织染厂。

    好大的两座工厂啊!从棉花变成纱锭再纺成棉纱,再从棉纱到染色、织布全是依靠机器来完成,那经线与纬线根本不用手工去做,纺纱、纺织工人一个人却能在十来台织布机间穿梭,偶尔将机器弄断的线头接上即可,而且机器织出来的布又快又密又细,比起土布来看不出有线头的痕迹。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颜土根直到此时方才明白郭子彬对手工与机器织布的评价,这一台机器可真抵得上家里十来个人。

    郭子彬觉得颜土根发家故事与自己有相似之处,见势决定与他做起分工交易来,请颜土根提供棉花原料,由他们厂家来生产布匹。

    颜土根这回还真长了见识,他答应了与郭子彬的合作要求。

    回到家与初莲一商量,就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

    “阿根,你们颜家几代人梦寐以求就是拥有土地,眼下,这个梦想在你的手里实现了,而且远比预期的要大得多。”初莲说罢颜家,拉着丈夫来到“人初私塾”门前,“可我们初家也有梦想啊!我阿爸就梦想你能将这私塾发扬光大,你实现你家的梦了,也该实现我家的梦想吧?”

    颜土根望着“人初私塾”匾额上岳父的题字,想到了自己遇到的第一个贵人确实非岳父莫属,没有他老人家将女儿许配给自己,自己也不可能迅速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想到此,他的内心微微一颤,他将初莲紧紧地拥在怀里,然而自己的事业已经有了眉目,又岂能半途而废?他觉得应该让初莲明白什么事才是目前家庭的头等大事。

    “阿莲,你知道吗?我们家现在的地,光靠我们一家人能够忙得过来吗?”颜土根要将自己的理想通过沟通让初莲接受,见妻子摇头,他开始自问自答,“我祖辈的梦想只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自给自足,自己给自己打工而已。然而,我家如今的家当却是100个劳力也忙不过来的,怎么办?采用雇工或出租的方式,让别人来替我们干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叫分工合作,各取所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规模,争取更多的利益。”

    “是这个道理。孩子还小,我们家就一个壮劳力,你怎么也忙也忙不过来的。”初莲能够明白丈夫所说的道理,只是对父亲留下的私塾,还是有点割舍不下。

    “你放心!没有岳父和潘亲家,也就没有我颜土根的今天,我不是个负恩忘义之人。”颜土根说到动情处,洒下了一行泪水,初莲掏出手帕,踮起脚尖,替他拭去了泪水,颜土根用自己的双手抓住了妻子的双手,“‘人初私塾’当然要办下去,只不过我也是忙不过来,要请人来教,按一定的规矩进行分配。我呢,去做更大的事。”

    初莲也是善解人意的女人,想想丈夫确实也是忙不过来,这样做也是不错的选择,她开始表示赞同了。

    “阿莲,你读过书,今后在家里做记账先生,好吗?”颜土根开始说到与郭子彬合作的事,“纺纱、织布的事情,你做不过机器,这种事就让机器来做,我们给城里的纱厂提供棉花原料就行。”

    “机器?这个人叫机器?”初莲还头一回听到“机器”两字,对此还很懵懂。

    “哈哈……哈哈……”颜土根开始五十步笑百步,想当初郭子彬告诉他织布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时,他跟初莲现在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机器不是人,而是一种设备,可以代替我们人工作啊!”

    “人的工作还能被机器代替?哪有这么邪门的东西?”

    颜土根见一时半会也说服不了初莲,他答应带初莲进城去看个究竟。

    这可是初莲头一回去大上海。

    颜土根与初莲摆渡过了黄埔江,住的是位于南京东路口的汇中饭店,这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一个饭店。这个饭店是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公寓建筑,外表对称庄重;该楼的最大特点是立面彩红砖做腰线,白墙砖做贴面,远远望去既庄重典雅,又别具风格,实属一座难得的佳作。饭店以其流光溢彩的奢华风尚,和坐落于外滩、俯瞰黄浦江的绝佳位置,在当时被盛赞为“远东第一楼”。初莲好不容易进城一趟,颜土根觉得应该让她也风光一把。

    初莲在乡下自然从没有见过如此雄伟的饭店,即使是颜土根这个土鳖虽说进城无数,但住汇中饭店那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当服务生将颜土根夫妇引导到房间告退后,初莲一进屋就被这房间的高贵典雅气派所震惊。她东张张西望望,像是在寻找什么。

    “你在找什么?”颜土根好奇地问。

    初莲寻遍了四周没有找到脸盆,便问颜土根道:“阿根,那么高级的房间。怎么没有脸盆啊?我想给你打盘水洗脸啊!”

    “哈哈!这儿没有脸盆。”

    “没有?那怎么洗脸?”

    “这里有的是自来水。”

    “自来水?那是什么水啊?”

    颜土根牵着初莲来到洗手间,将一个笼头一拧,一股清水汩汩而出。“这自来水自来水,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会来的水。这不,原本是黄浦江里的水,很混浊,但经过处理,却能当生活用水啦,而且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他说着做着示范,用完以后将水笼头关掉。

    “哇……那么神奇!”初莲这回可真长了见识。

    “关键是它解放了劳动力,再也不用去挑水存放到水缸了。”颜土根的回答总让初莲觉得丈夫有远见卓识。

    颜土根忽然发现初莲的脸憋得通红,他以为妻子生病了,“阿莲,你怎么啦?是不是病了?”说着他要去抚摸初莲的额头。

    “没有!”初莲用手推开了颜土根的手,尴尬地说:“我……我在……在找马桶。”

    颜土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牵着初莲的手拉她再次来到了洗手间里,指着一白色圆桶样后排有个小箱子的东西说:“喏!这就是马桶。”说着,他打开了圆桶上部的一个塑料盖,“你就在这儿方便吧!”

    难怪初莲找半天也没有发现马桶了,她是按照家里那圆木桶马桶的样式去寻找的红色马桶的,乡下高档点的也最多将马桶放在一个长方体的装饰箱里罢了。颜土根将初莲领到马桶所在,也就关上洗手间门回房间去了。

    仲夏季度热度未退,洗手间里更是有点闷热,初莲方便结束后像在家里一样合上了马桶盖。当她回到卧室时,只觉得风从四处吹来,好不惬意。但见,一个圆形像座钟又比座钟大的物体正在不停地摇摆,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风是从那里吹出来的,感觉四周都是风。

    “这是个啥玩意?怎么有那么大的风?”初莲在老家最多用蒲扇,而且是自力更生,只听说过慈禧太后是由多名宫女给她扇的,说着她便想用手去碰碰那个被她称作“玩意”的东西。

    颜土根眼疾手快一把拖开了初莲的手,“你啊……这多危险!这叫电扇,是用电来推动叶子转动,形成风的。是有电的,电会电死人的。”

    初莲经丈夫一说,也大惊失色,“电死人?那么厉害?那干吗还要用它?”

    “只要你懂得安全使用的方法就可以啦。”颜土根说罢,给初莲普及了电扇使用的常识。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初莲又忙着准备蜡烛或煤油灯,可找遍了整个房间,自然也是没有下文的。颜土根已经猜到了初莲的心思,他在墙上一个方块上一摸,房间里顿时亮堂起来,仿佛白天一般。

    初莲再一次惊诧城里人的壮举时,颜土根又一次将电灯知识给初莲普及了一遍。

    正当初莲陷入深思之时,突然到洗手间方便的颜土根发出了一声惊叫:“阿莲,你……你……方便完,为什么不冲马桶?”

    “马桶还要冲?家里不是几天倒一次,用马桶帚洗涮涮的?”

    颜土根啼笑皆非,他不得不再一次领着初莲来到洗手间,往马桶上方小箱子边缘的一根线处一拉,一股强烈的水流冲入马桶,果然将污物冲得一干二净。

    “这就叫抽水马桶?还真管用,现用现冲,不用几天倒马桶了。”

    初莲在汇中饭店一天,真的长了几十年的见识。

    城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城里的一切又是那样的陌生,这更激发了初莲的求知欲,毕竟她也是读书人家出生。

    在鸿裕纱厂和鸿章纺织染厂,初莲更是领教了现代织布机器的威力。

    鸿章一名工人可以管理十台织布机,一台机器一天织的布就比初莲带领的五个姐妹的总量还要多,这不由得初莲不服。

    就这样,颜土根夫妇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与郭子彬进行合作,而郭子彬要的棉花数量却是颜家目前总产量的200%,这多出的100%初莲刚想说很难做到时,却被颜土根制止了。

    颜氏夫妇在南京路几家大布店转了几圈,了解了供需的情况后,决定乘座黄包车往十六铺码头,返回浦东乡下。

    一路上初莲还在为这次上海之行花了几乎全家平时十天的生活费用惋惜时,颜土根安慰道:“这钱嘛,要会挣,也要会花,况且我们花的是我们自己挣的钱,心安理得。人生这一辈子其实很短,能够领略到最先进的事物也是一种体验。你在汇中饭店还不是享受到了最奢华的生活?无论是饭店里的电扇、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等等,还是在郭老板那里看到的织布机,可以抵多少我们乡下的煤油灯、蒲扇、土布机……,这里都是眼下世界上最时髦的东西,用它们可以节省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做更重要的事情。”

    “那倒是。这确实节省了许多时间。”

    “所以,……”颜土根正冥思苦想用什么来形容上海浦西与浦东的差异时,黄包车夫却抢着回答: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颜氏夫妇先是一愣,然后相视一笑。

    当黄浦江上的轮渡载着颜氏夫妇驶离十六铺码头时,夫妻俩登上了甲板,远眺着渐行渐远的外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转身凝视浦东陆家嘴一带低矮破旧的建筑,俨然觉得这是两个世界。

    “阿莲,我觉得根发应该到浦西来读书!”颜土根在轮渡即将靠岸时,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到浦西读书?在‘人初私塾’不是蛮好的。”初莲在颜家生活了几年,熟谙颜氏一贯的家教是以节俭为本,一分钱都想掰作两半来花,儿子到浦西读书,生活成本自然高了。

    “岳丈留下来的‘人初私塾’固然不错,然而,那些教材还是满清留下的,与世界潮流不符。对于孩子自然不能放纵,我们不能乱给零花钱,要让他明白生活的艰辛、攒钱的不易,要花钱得自己去创造,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可不能吝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不能让儿子输在起路线上啊!”

    颜土根显然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说出话来一套一套的,不由得让初莲不信服,尤其是此次上海之行,也让初莲增长了见识,见丈夫说得慷慨激昂有理有据,她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颜氏夫妇下了轮渡,颜土根拉着初莲再一次面对着对岸眺望,他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浦西,我会带着儿子闯进来的!

    (未完待续)

    (2013.06.2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