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 > 第二章 穿越之初的琐事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二章 穿越之初的琐事

小说:一个电影帝国的诞生作者:愚乐字数:4715更新时间 : 2016-12-22 13:20:04
1月6日,星期六,腊八节。

    “呼……终于完成了!!!”

    沈冲丢下钢笔,仰天长叹。

    两万字不到的稿子,费了三天的时间才写出来,累得腰酸背腿抽筋,没办法,手写效率太低了,还不方便涂改,要是搁在二十一世纪,在那种“所打即所得”的办公环境里,以他无影手的速度,连想带写,最多三小时就能搞定。

    用力捏了捏酸痛的颈椎,再站起来活动一会,舒缓了一下僵硬的身体之后,沈冲重新坐在书桌前,拿起写好的稿子,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疏漏和错误,于是满意的笑了。

    这具身体的书写能力挺不错的,前世里用久了键盘,字写的跟鸡爪子扒的一样,而现在,一手漂亮的行书,龙飞凤舞,赏心悦目。

    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大信封,再拿过一本杂志,将上面提供的投稿地址和收稿人姓名,一笔一划的抄在信封上,然后将稿子折好,塞进信封,最后用胶水封住。

    做完这一切,沈冲再次打开抽屉,拿出来两个同样鼓囊囊的信封,把它们放在一起,轻轻的摩挲,仿佛在抚摸梦中情人的容颜。

    这三个信封里,装着三部电影的影评,是他这几天辛苦码字的成果。

    穿越已经六天了,经过这六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想,他决定了穿越后想要做的事——去捣鼓电影,准确的说,是从电影入手,尝试打造一个以中文为核心的媒体集团。

    第一,他喜欢电影。

    第二,他看了很多电影,了解香港电影的方方面面。

    第三,他穿越前是做媒体行业的,有经验,也有想法。

    第四,1979年是个好时代,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全球大环境,还是电影、电视、报纸这些行业内规则,都处在变革的前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不去当一回弄潮儿,就浪费了穿越的名额。

    确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沈冲很快就决定从电影评论入手,插足香港电影圈,了解目前的行情和行规。

    前世他看过几部描写娱乐明星的网络小说,主角都是写剧本进入电影圈,靠票房分成挖第一桶金,然后飞黄腾达,不可一世。

    对此,沈冲表示很无语。

    香港不是好莱坞,编剧并不受重视,70年代的编剧尤其不受重视,比如新艺城三巨头之一的黄百鸣,在70年代末不在银行好好上班,跑去给人写剧本,结果连饭都没得吃,直到遇到了麦嘉,才第一次拿齐编剧费……(注1)

    1979年香港电影编剧的薪酬到底如何,沈冲现在还不知道,但是他知道在2013年,新入行的编剧,行情价是5万左右,至于票房分成什么的,纯属搞笑,没有任何一家正规电影公司,会签这种合同。(注2)

    一个新手编剧,都敢要求票房分成,那监制要不要分?导演要不要分?主演要不要分?你分我分大家分,电影公司还要不要赚钱?

    当然咯,野鸡电影公司会很喜欢这种合同,前提是不要编剧费。

    2013年,内地影视业已经很发达了,编剧行情还这么凄惨,1979年的香港,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沈冲完全没有剽窃剧本做编剧的打算,他可不想和前世那些有才华但是没财花的电影人一样,到处卑躬屈膝的求投资,身为穿越党,钱算什么?

    电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什么才华,什么美貌,什么气质,在资本面前,统统都是浮云。

    1979年到2013年之间,世界的发展脉络,对他而言,如掌上观纹,这其中,有无数的财富可以挖掘。

    苹果公司,甲骨文公司,康柏公司,微软公司……

    随便在计算机行业里做点投资,就能积累海量的财富。

    只要有了钱,剧本,导演,演员一切都不在话下,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所以穿越后的这几天,他一直在忙着挖第一桶金的准备工作——挖金子两大要诀:一要有把铲子,二要挖对地方。

    铲子,就是启动资金,沈冲穿越的当天,去中介打听了一下市场行情之后,立马把房子的状态改为“吉屋出售”。

    1979年,正值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成家立业的高峰期,需求强劲,房价节节攀升,楼市异常火爆,这栋78平米的房子,靠近观塘市中心,地段不错,二手房每平米市价6000左右,他急着出手,在中介那里挂了45万的低价,这几天来看房子的买家络绎不绝,相信很快就能卖出去。(注3)

    房子卖掉后,加上存折里的8万块钱,满打满算有50万的启动资金,做铲子足够了。

    铲子有了,但是对什么地方挖,才能挖到最大的金子,沈冲暂时还没有头绪。

    所以这几天,他一边寻找挖金子的契机,一边忙里偷闲,玩起了老本行——写影评,这是前世在大学里泡论坛时经常干的勾当。

    评而优则编,编而优则导,其实写影评,也是进入电影圈的一条路,比如香港电影史上的宗师级大导演张彻,就是因为影评写的好,写的妙,被邵逸夫青眼相加,才得以进入邵氏的。

    不过沈冲暂时没打算去做导演,他的目的,是刷声望,赚点名气。

    名气即金钱,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他,对此信之不疑。

    现在才刚过元旦,元旦是很热闹的档期,沈冲在香港几家戏院转了一圈,就找到了下手写影评的对象。

    1978年12月28日,嘉禾院线上映了洪金宝导演的《赞先生与找钱华》,邵氏则针锋相对,在12月30日上映了刘家良导演的《中华丈夫》。

    这两部电影都是比较传统的武打功夫片,艺术上并无创新,不过此时洪金宝刚崭露头角,刘师傅正春秋鼎盛,两大武术指导各展所长,动作设计的都很精彩,是香港电影史上比较经典的功夫片,沈冲前世就看过了,他在戏院重看了一遍之后,以自己的观感为主,以记忆中的网友评论为辅,拼凑了两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分别投给邵氏旗下的《南国电影》和嘉禾旗下的《嘉禾电影》,相信被采用的几率非常大——除非他写反了地址。

    这两部电影的影评,只是开胃小菜,练手用的,沈冲真正用心写的影评,是1978年12月14日上映的电影《茄哩啡》。(注4)

    《茄哩啡》是缤缤电影公司发行的一部喜剧电影,之所以对它很感兴趣,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这部电影有个非常有趣的八卦。

    在二十一世纪叱咤香港娱乐圈的英皇老板杨受成,70年代已经腰缠万贯,事业有成。话说某一天,他在聚会上结识了一位女艺人,两人前往九龙塘开房,不料好事还没做成,就有人通知,说他老婆和小姨子听到风声,前来捉奸。

    杨受成闻讯,正彷徨无计的时候,恰巧看到一个同样来开房的好基友,他让好友顶缸背黑锅,自己逃回家中,先买通保安,又偷偷拨快时钟,然后假装醉倒,误导家佣,让他们做了时间证人,使得老婆抓不着证据,此事算是不了了之。

    事后杨受成很得意,他把这故事当笑话告诉了陈欣健,没想到陈欣健把它写成了剧本,拍成电影《茄哩啡》,还邀请杨受成去参加首映礼,而更悲剧的是,杨受成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故事,请了老婆一起去看首映……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当场闹翻,最终离婚收场。

    据说电影下线后,杨受成买断这部影片的所有版权,有没有销毁不知道,反正从那以后,再没人看过这部电影,后世互联网无孔不入,资源丰富如大江大海,也难觅其踪影。

    二是这部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很有地位,它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第一朵浪花。

    《茄哩啡》是一部喜剧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人物失业了,经人介绍,去电影片场做临时演员,他常常糊里糊涂,气的导演和主演们捶胸顿足,恨不得杀了他,不过傻人有傻福,最终不但获得了当红女明星的垂青,还当上了大导演。

    情节并没有多少新奇的地方,描述片场临时演员的电影并不少见,远的不说,近的如1975年,黄霑就和温拿乐队一起,拍了一部名叫《大家乐》的电影,大收了近200万的票房,名列年度电影票房排行榜第四。

    电影中的喜剧桥段,也算不上丰富多彩,然而这部电影能脱颖而出,成为新浪潮的第一朵浪花,关键是导演严浩对电影风格的革新,严浩没有像普通喜剧电影那样,一味的追求搞笑,而是把小人物拍的既可笑又可怜,在轻松胡闹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种独特的风格,使整部影片的格调和大片场流水线上生产的影片完全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即使不论电影的质量和风格,只看主创人员,这新浪潮第一朵浪花的美名,《茄哩啡》也是当之无愧的。

    导演严浩,新浪潮主将之一,日后执导的《似水流年》拿了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等六项大奖,《滚滚红尘》更是华语电影中的经典名作,勇夺金马奖八项大奖。

    制片何家驹,号称香港影视圈“四大恶人”之首,在银幕上以反派著称,而在现实中,开过报社,做过总编辑,写过剧本,也曾担任过周润发,刘德华等巨星的经纪人,是个长袖善舞的人才。

    编剧陈欣健和于仁泰,前者是香港电影圈里的警察专业户,后者是在好莱坞混出过名堂的知名导演。

    顾问余允抗,香港最好的恐怖片导演之一。

    摄影古国华,开创了香港手提摄影的新时代,其担任摄影的《省港旗兵》,备受赞誉。

    主演伊雷,是六七十年代闻名东南亚的喜剧演员,配角是曾江和陈玉莲,前者是资深老戏骨,后者是当红的清纯玉女。

    连场记都是个日后的名角儿——关锦鹏。

    香港电影新浪潮被认为是华语电影圈里的“五四运动”,它的出现,成功的把香港从旧式的大片场制度和师徒相传的作坊式人才培养制度,转向新式的明星经纪人制度和专业院校人才培养制度,使香港电影工业适应了新的时代和社会需求,为未来的黄金十年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它还辐射了整个华语电影圈,台湾新电影运动,内地第五代导演的兴起,都和它脱不了干系。

    《茄哩啡》是香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后世很多影评人和电影专著都提到过它,也研究过它,所以写这部电影的影评,是打响香港电影圈名气的绝佳题材。

    沈冲跑去戏院看过之后,就以《茄哩啡》为引子,以记忆中的影评和论述为参考,以未来的香港电影发展脉络为脉络,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篇大论,然后把文章命名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传统的继承者和革命者”。

    他用了三天的时间,殚精竭虑,费尽心思,才写好这篇文章,在文章中把后世有关新浪潮的总结和论述综合起来,明确而又完备的提出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具体概念和内涵,并给出了发展的方向,放言香港电影行业即将迎来一场革命。

    这篇重量级的稿子,沈冲准备把它投给正在筹备创刊号的《电影双周刊》,算是送这本注定载入香港电影史册的杂志一份诞辰大礼。

    “当这份文章发表之后,我或许会收获一顶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的帽子……”

    沈冲一边想着,一边站了起来,将信封塞进背包,准备出门——这份文章如此重要,他打算亲自送到《电影双周刊》编辑部去。

    正在这时,外面响起“砰砰砰”的大力敲门声,还有个女声叫道:“阿冲,阿冲,你在不在家?”

    ————————————————————————

    注1:见《新艺城前传》。

    注2:根据知乎社区里行内人透露。

    注3:数字根据《香港地产百年》中推测。

    注4:茄哩啡是香港电影圈俚语,死跑龙套的意思,在这部电影上映前,茄哩啡只是口语,之后成为书面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