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北宋记忆 > 1.19 书法奇才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1.19 书法奇才

小说:北宋记忆作者:听琴字数:6440更新时间 : 2013-06-13 05:24:08
    接下来的数日,郭三始终不曾索要玩具。木化香也未多问,心想这小姑娘定是忘记了;再后来,她自己也淡忘了此事。



    吴能和往常一样,教众孩童识字算数。他每次前来,都会带着六页白纸,让郭三抄写《唐诗三百首》中的某一首诗。郭三起初还有些兴趣,后来写得多了,就有些厌倦。吴能看她心不在焉,便使出了“糖果**”。此时郭三最喜甜食,又怎能抵御糖果的诱惑?没奈何,只得按照吴学究的安排,认真抄写唐诗。



    不知不觉过了半月,郭三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



    这一日中午,吴能再次来到安养院,怀中抱了厚厚的一叠纸。郭三奇道:“先生,昨天刚写过字,今天又要写么?”吴能笑道:“今天不写字,而是看字。”郭三甚觉惊讶,寻思:“为甚不是‘读书’,却要说成‘看字’呢?难道宋朝的‘看字’另有其意?”心中大惑不解,跟着吴能进入学堂。



    吴能将那叠纸放在桌上,笑道:“郭三,过来看你写的字。”郭三凑到桌前,只瞧了一眼,不禁“咦”地叫出声来。第一页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登鹳雀楼”四字,虽然笔划搭配正确,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出自孩童之手。



    此后每翻一页,均会有些变化,似乎写字的孩子经过苦练,笔划越来越规整;到了最后一页,正是她昨天写的《望庐山瀑布》,字字瘦直挺拔,撇如匕首,捺如切刀,颇有书法大家的气势。原来,她苦练了半月,书法竟然大有进步。



    吴能道:“郭三,以前是你教我写字,接下来该我教你了。”郭三惊讶道:“先生时教过你写字?”心想:“莫非他故而夸我一番,然后再给我增加写字量?”吴能笑道:“这种字体我从没见过,不过看你写了二十余日,便学会了。”郭三纳闷之极,宋朝人竟不会写毛笔字?



    其实,郭三写的字体叫作“瘦金体”,亦被称作“瘦金书”或“瘦筋体”,乃是楷书的一种,原为宋徽宗所创。此时宋徽宗尚未出生,吴能自然没机会目睹此种风格的字体,他只觉得那小姑娘写的每一个字,无不挺瘦秀润,融会贯通,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却又现锐锋;观当今书法大家,似乎无人擅长此书。他初见郭三的笔迹,以为是薛稷的楷书,后又觉得像模仿褚遂良。谁知每过数日,郭三的书法便进一层,到了后来,竟似另成一家。



    古时的孩童虽然也练书法,但在八岁时就有如此功底,却属罕见。吴能震惊之余,好奇之心顿生,当时曾问道:“郭三,是谁教你写字?”郭三心想:“宋徽宗尚未出生,我可不能说‘啊,那是和一百年后的大宋皇帝学的!需编个谎话。”于是说道:“这是我娘自创的‘瘦金体’。”寻思:“靖康之后,宋徽宗被囚于金国,也不知‘瘦金’二字是否与金国有关呢?”显然她并不知道,此时金国尚未成立,即使她讲出“金国”二字,吴能也不会明白。



    郭三学书法时,年龄已有十二岁。如今她只一个八岁的女童,臂短力弱,连笔也无法持稳,写出的字只是形似,又怎能体现瘦金体的神韵?



    吴能对书法颇有研究,一眼就看出了郭三的弱点,但他并不急着点破,而是让郭三继续写了二十多日。在此期间,他每天都会临摹,到了今日,终于掌握了字体的精髓,也有办法指点郭三了。方才他说出“你先教我写字,然后我再教你”,便是这个缘故。



    当天中午,郭三在吴能的指点下苦练书法,直到下午方才停笔。吴能离开后,郭三待在学堂内,正欲默写初中《化学》课本,忽听院内传来一阵悉索之声。她起初并未在意,只道是吴能再次送来白纸,谁知花九九突然说道:“王淡,小心别弄破!否则就不好吃了。”郭三闻言大奇,甚么弄破就不好吃了?匆匆跑入院中,只见王大娘带着四位孩子,正围在一只木盆旁,似在清洗甚么。



    郭三探头一望,顿时恍然大悟,那悉索之声并非自纸张,而是棕叶。木桶旁放了两只瓷盆,各装着金黄色的糯米、暗红色的大枣,正是当地特产。



    不知不觉,端午佳节已然来临。郭三暗自盘算:“我来到大宋的那天,正值三月初五;如今端午节在即,难道我在安养院住了两个月?”如此想着,顺手拈起两片粽叶,合成一个椎状,又将小手伸入瓷盆,取了一枚枣子放在棕杯底部,然后捞了些糯米。



    王大娘见她手法颇为娴熟,微微一惊,注目看时,见那小姑娘双手互绕,早已包好了一只棕子。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仅是粽子的包制之法,便有十余种之多。在以往,郭三最盼两个节日,第一是中秋节,第二便是端午节了。每逢端午节,妈妈总会买来棕叶,手把手地教她包棕子。她原本就心灵手巧,到了十三岁时,已能包出六种款式的精美棕子。如今她身娇力怯,手法却没忘记。王大娘赞道:“郭三包的棕子小巧精致,模样可爱。我像她这般年龄时,远不及她。”陆单接道:“王大娘,郭三到了您这年龄,就是包棕子天下第一了。”



    郭三从没想过自己要长大,又或者说,她曾经“长大”过,但那已是前世之事,至于今生,似乎永远也长不大。这时她心想:“我要是长大了,就得嫁人。历史书中曾提过,古代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我没了妈妈,那‘父母之命’也就不存在了。假如我嫁的是一个迂腐不化的呆子,又或是占山为王的强盗,那可怎生是好?”想起妈妈陪在身边的温暖,不禁又掉下泪来。



    这两月间,郭三哭得越来越少,觉得自己越发坚强,但她丝毫不知,那并非坚强,而是彻底绝望之后的极度无奈。其实她心里早已知道,即使自己哭得天昏地暗,也无济于事,这辈子再也回不到妈妈的身边了;既然如此,还不若放眼当下,好好地度过今生。



    王大娘见郭三掉泪,也不知如何安慰,只是伸手抚着她的头发,摇头暗叹不已。



    对于郭三,王大娘毫无办法。这小姑娘的心事极重,全然不像陆单和花九九那般单纯。有时她也活泼可爱,一旦开始调皮,其顽性不亚于王淡和范去胡。



    第二天正是五月初四。南河镇热闹非凡,沿街的行人往来不绝,店铺生意大好。



    王大娘带着三位小姑娘,上街采购花布。眼看夏日即将来临,孩子们也该有新衣服了。



    花九九一路小跑,招手道:“郭三,陆单,咱们去看李大叔吧!”陆单摇头道:“李大叔不过端午节的。”王大娘也道:“李大叔是外地人,当然不过端午节。”郭三闻言甚奇,问王大娘:“外地人就不过端午节了?”王大娘笑道:“他们的家乡极远,听说要乘三天船呢。”



    郭三来到宋朝之后,每天要么默写课本,要么抄写唐诗,要么去夏聆琴家学琴,要么待在学堂内绘制齿轮,对于南河镇的情形知之甚少。此时她听说“李大叔”的家乡不过端午节,顿时起了兴趣,问道:“李大叔不过端午节,那他家就不吃棕子了?”王大娘笑道:“却非如此。他家有一个店铺,每年五月都会卖棕子。”



    郭三暗自纳罕,心想:“无论契丹人、西夏人,还是大理人、日本人,都在模仿大宋的节日,为何李大叔的家乡不过端午节呢?莫非他是吐番人?



    众人沿路行了片刻,已至市集。陆单伸手一指前方,叫道:“快看,李大叔包了小棕子!”郭三顺着她的手势瞧去,只见前方有一家店铺,门口坐着一位妇人,手中提着几串棕子。



    郭三好奇心起,和陆单、花九九一路小跑过去。那妇人递过三只小棕子,笑道:“吃了小棕子,冬天就不会冻耳朵了。”她说话时,口音既非南方,亦非北方,倒像外国人说中国话。郭三暗自好笑,心想:“如要防冻耳朵,须在冬至那天吃饺子,才不是端午节吃棕子呢。咦?难道宋朝的讲究有些不同?”正欲问个究竟,忽见另一男子走了过来,与那妇人嘀哩咕噜说了一通。



    郭三起初有些莫名其妙,后来依稀听得“思密达”三字,顿时恍然大悟,这李大叔既非宋人,亦非辽人、西夏人、大理人、日本人,而是来自高丽,当然没有过端午节的习惯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