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说网 > 材料为王 > 第六十三章 左右为难
加入书架推荐本书

第六十三章 左右为难

小说:材料为王作者:急冻人字数:19002更新时间 : 2012-09-11 14:02:01
    【刚刚转入一个新领域,需要一个引子,作者也需要整理一下思路,进展可能稍慢一些,请大家耐心等待。后面的好戏将接连出台,yīn招损招不断,主角将连méng带坑,实现第一次起步大发展】

    “这也太贵了吧!一个夹头要600多,一件车刀要500多,一把内冷式钻头要900多,一个铣刀盘要1500多,岂有此理,就算是从西德进口,但也哪有这么贵的!”

    郭逸铭正在办公,听到隔壁相邻办公桌上,舒雨菲突然之间大发雷霆,手掌把办公桌上一份报告拍得嘭嘭作响。等他看过去,只见舒雨菲已经是气得满面通红,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抄起手中钢笔,唰唰唰唰在报告上奋笔疾书,几下就写完,然后气冲冲地将报告扔进了已处理完毕的文件筐里。

    “什么事情这么生气?听起来像是要钱的?是精加工车间买刀具?这价格是有点咂舌啊!”他懒洋洋扔下手中笔,伸着懒腰大大地打了个哈欠。前段时间忙着配合DEC大战IBM,战况jī烈,他一刻也不敢放松,一直呆在美国不敢离开,就连睡觉都绷紧了神经,脑子里时刻都在考虑各种应变措施,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况。

    好容易战役告一段落,DW联盟首战告捷,虽然不是最终结果,但他总算可以松口气了。紧张的神经一放松下来,人就感到特别疲惫,懒洋洋的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偏偏由于前段时间他不在办公室,堆积下来的文件特别多,还都是需要他亲自审定批阅的,连续看了两个多小时文件下来,人也感到有些乏力。

    舒雨菲一闹腾,他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休息一下。

    他不问还好,一问,又把舒雨菲的怒气给勾起来,余怒未消地说道:“精加工车间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就是一批刀具而已,就要十多万!原来国产的刀具不是用得好好的吗,怎么不能用了,非得要买进口的!也不是说不让他们买,可你至少要适可而止吧,拢共才100多把刀具,就要十四万元!是十四万美元,不是人民币!要是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三十九万!什么破刀具要三十多万!他们真的是太不像话了,花钱大手大脚,也不看看时候。公司刚刚和IBM打了一场大仗,资金还没有回笼,正是紧张的时候,还敢这样乱花钱。我看啊,一定要对精密车间好好整顿整顿!”

    她的怒气也有道理。

    虽然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公开外汇价格是1.5:1,但这是指非贸易兑换价,也就是说从国外汇入美元按这个牌价兑换。但如果是对外贸易价格,则人民币对美元实际价格是2.8:1,一美元兑换人民币两块八毛。

    低进高出,赚一美元就等于赚人民币两块八毛。但要从国外买东西,也是要按照两块八算,这就抬高了进口成本。国家试图以此推动对外贸易,同时提高国外商品进口价格,用非关税壁垒将外国货阻挡在国门外,尽量多赚取一点外汇的意图非常清晰。

    从国外进口刀具,也属于贸易进口,这个牌价就要按照2.8:1来计算。不算进口税,14万美元的进口价也高达39万,难怪舒雨菲会气得拍桌子发怒,直接就将这个申请给否决了。

    “把报告给我看看……”

    郭逸铭看她一幅气尤未平的样子,也对精密车间的这份请款报告感到好奇。39万不是个小数字了,而且刀具这东西属于消耗品,100多把看着多,实际上也不经用。要是精密车间隔三差五就申请买一批进口刀具,说实话连他也会生气的。

    “喏,你看,”舒雨菲气呼呼地拿起报告,走到他桌旁,一把将报告拍在他面前,显然怒气值还处在高涨中,“精密车间说了,国产刀具磨损太快了,每加工二三十个零件,刀头磨损就会使得加工件精度直线下降,所以想买批进口刀具回来试试!”

    “磨损这么快!”

    郭逸铭也是吃了一惊,立即展开报告,从头至尾认真地看起来。随着阅读进度的深入,他眉头也渐渐皱了起来。

    他不是搞金属材料的,但与同所的金属材料分院打的交道多,也知道金属材料对高精密加工的重要xìng。从报告上看,国产的硬质合金钢确实不敷使用,质量太差了。而国外的,尤其是德国、美国、瑞士却在超硬质合金材料研究上有了重大进展。他们采用了涂裹外层涂料的方式,在刀头外加了一层超硬质合金涂层,使得刀头的磨损寿命延长了两到三倍,切削精度和速度也提升了1.5倍,的确比国产的品质好太多。

    但是和品质上升同样提升的是进口刀具的价格,整整比国产刀具高出十倍!

    嘶!

    他牙痛地抽着冷气,揉着额头为难了。

    这个报告不批吧,精密车间的请款原由也很有道理。国产刀具确实不顶用,如果继续沿用国产刀具,那么加工件的精度和稳定xìng就无法得到保证。同一批的加工件,可能品质都会出现较大差异。挑挑选选找出合用的优质品,可能造成的制造损失比购买进口刀具还贵。可是批的话,以后每月几十万的刀具开支,也实在是太昂贵了。

    他左右为难了半天,还是扭开钢笔帽,叹着气在报告上签署了“同意少量购买,实际试用以后上交使用报告”的决定,然后肉痛地将报告递还给舒雨菲。

    “你同意了?”舒雨菲看看报告上他的批语,瞪大了眼睛道。

    “总得让他们试试吧!试都不试,直接就否掉,是不是显得我们太官僚了一点。”郭逸铭也不情愿,可国产货不争气,他又有什么办法,只能唉声叹气地摇摇头,“精密车间对我们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各个半导体制造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我们在这里省了钱,可能就要付出设备效率下降、寿命缩短的代价。所以先不忙急着下定论,看看效果再说吧。”

    “那么如果进口刀具的确好呢?以后定期向国外进口,这可得多大一笔钱哪……”舒雨菲比他还心痛,心不甘情不怨地说道。

    “我也不知道……”

    郭逸铭就头痛在这个地方。如果真要进口货也是银样蜡枪头,品质只是稍好一点、甚至还不如国产货,他倒可以理直气壮将其否决掉。可根据他从材料所得到的消息,其他单位也有少量使用进口刀具的情况,所以对这个问题,他也有一些了解。而事实证明,进口货就是比国产货强,还不是一般的强,而是强许多!

    他又有什么办法。

    谁叫人国外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各种合金配方的试验,而那时我们还处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给我们带来的战争伤痛中,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哗哗地向外流。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民怨熙熙,国家正处在大变革的前期,哪里有资金、技术和精力来研究什么金属配方。

    此后的北洋执政初期,倒是出现过极为短暂的一段稳定期。并随着一战开幕,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也忙着发战争财,国内迎来了难得的繁荣时期。可这是畸形繁荣:那时国家才刚从封建制度下解脱出来,基础工业薄弱,民族资本也忙着搞来钱快、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轻工业,榨油、纺织、皮革之类,同样没有开展重工业研究与发展。再来是军阀混战,这就更惨了,军阀们为了争地盘,有一点钱也投入到军火购买上,从国外买比自己生产要便宜多了。结果除了山西阎老西有点种田的意识,发展得稍好一点,其他军阀占领的地方不但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原来从清朝继承下来的一点点薄弱的基础工业,也都全荒废了。

    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数十年来,国内一直处于兵荒马乱的局面,也直到建国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地搞起工业来。

    但要在一贫如洗的新生国家,啥都没有的情况下从头搞工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高素质工人,东北、山西还有一点点工业基础,但受战乱影响,也破败不堪。大批目不识丁的文盲,连什么是机械化大生产都不知道。仅仅是将这些基础夯实,就飞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用了三十年时间,总算培养了上百万大学生、技术人员,几百万基本可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人队伍,从苏联搬来了一套可以自我升级的关键重工业项目。这样艰难的起步,能够在某些方面追赶且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能苛求更多么?

    唉,万事开头难,再难也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行。

    舒雨菲已经将报告拿了回去,在桌面给她专门配置的办公电脑上,打开中文文字处理系统,用一根手指,一戳一戳地艰难输入着申请内容和拨款金额,郭逸铭还在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壁。

    材料,材料!

    倒底搞不搞呢,是现在搞呢,还是再等等?

    郭逸铭不想太早就大张旗鼓地把材料科学搞起来,他本来有自己的一个计划。虽然他从事的是电子材料研究,但大学时也上过材料课,对金属材料并不完全陌生。虽说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也没有完整的工艺流程,书本得来终是浅,但准确的配方、对制造工艺关键环节的重点说明、一般xìng的制造设备介绍,足以让他按照正确的路线走下去,效率绝对是远远超过国外同行,赶上并超过对方也是可以实现的。

    毕竟材料科学是最难进步的科学,全靠长期持续不断的时间、资金投入,并随着总体科技水平的进步,而缓慢踯躅前行。

    中国历史上用了上千年,才最终完善了青铜器的冶炼制造,又用了一千多年,铁器才得以推广。但直到清朝末期,仍只能小规模炼制少量钢材,大规模冶炼钢铁,仍然困难重重。这是国内,国外也不见得好太多。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中期以前,铁的制成还非常困难,价格居高不下。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才随着煤焦化技术和鼓风技术的进步,使得铁冶炼开始迅速推广。

    又过了差不多100年,才因为空气吹炼法,使得铁中的杂质含量越来越少,从而制成了钢。

    可以说,单独的材料进步,那是不存在的!

    材料科学的进步,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自我进化的学科,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持,材料科学就是空中楼阁。纸面上的理论再好看,也华而不实。材料科学就是随着整体科技水平的发展,用极为缓慢的速度,一点一点向前龟爬,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和海量资金投入,想发展起一个门类齐全的材料科学,那就是白日做梦!

    而材料科学的进步,又反过来推动和制约其他学科的进步。

    所以这就是一个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的发展模式。没有其他学科的进步,材料科学就没法发展。但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进步到一定时期,便会停步不前,必须要停下来等待材料科学跟上来了,才能继续取得成果。

    以刀具为例,刀具材料就是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一步步慢慢进步的。早期的刀具,大都是青铜制造,但没有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刀具就不可能出现。发展到青铜刀具以后,接下来就又只能漫长的等待,等待冶炼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铁冶炼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传播推广,人们终于可以从青铜刀具,向更高一级的铁质刀具发展。而这个时间,依然很漫长,又普通铁制品,慢慢发展到钢制品、高碳钢制品。

    从铁大规模传播,到第一件钢制品刀具出现,整整用了30年。到1783年才由法国人率先发明了铣刀;直到十八世纪末的1892年,英国人莫里斯才制成丝锥和板牙;而麻花钻发明更晚,一直到1822年才有关于麻花钻的确切记载。

    这个时候的刀具,采用的还是高碳钢,等于是什么也没添加,就是在钢冶炼中,发现了高碳钢高硬度的物理特xìng,然后将其运用在了刀具制作上。

    尔后又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到1868年,随着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可以对一些高熔点金属进行熔炼制造,于是英国人制成了含钨的合金钢。接下来又是漫长的30年时间,由美国人发明了高速钢。再过30年,德国人发明硬质合金。

    由此可见,金属材料的进步可以说是相当缓慢的,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数十年来集聚爆发技术、酝酿、突破,然后又是下一个轮回。想要在短短十几年、几年的时间,来找到一种特殊配方是可能的,但要将其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则绝对不可能。

    ――因为它不科学!

    找到正确的配方,哪怕运气好极了,没有尝试多少次就碰对了,可也总要几年吧。进行试生产,不断投入、失败、投入、失败,反复尝试无数次,好容易总结出最佳工艺流程没有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那是不可想象的。工艺总结出来了,设备厂商还要研究出为了生产这种合金制造,所需要的专门的设备,等研制出来,再建设专门的厂房,然后组建生产线,这一流程下来,又是好几年。生产线建成以后,才可以生产制造合金的专用设备。又等到制造设备安装到位,这个时候,恭喜你,终于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了。

    可这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一个合金配方从发现到投产,哪怕所有的过程都顺利无比、一点障碍也没碰到,少说也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还只是一个厂,只能小规模少量生产,还做不到让全社会享受到它的好处。等到其他制造商发现这东西确实好,也来生产,又是好多年过去了。等到这种合金最终大规模推广开来,二三十年那都算是比较正常的推广速度了,根本就不能说长。

    再算一下,这个过程中为此投入的研发、建设资金,人力、物力消耗,足以让一个天生乐观的人也感到绝望。

    但郭逸铭却不同,因为他走的不是寻常路。

    他虽说没有准确地实际工作经验,却有书本作为参考。配方他知道了,关键注意要点他知道了,生产大致需要哪些设备他也知道了,即以这些设备的草图他都清楚,还有流程说明,就剩下最后的实际操作流程总结。虽然耗资可能仍然不菲,也要一定的mō索成熟时间,但世界上绝对没有哪个国家、哪个实验室,能够比他花更少的钱、用更短的时间,将这套工艺流程实用化。

    所以他一点都不急。

    现在与国际先进水准看起来差距甚大,但在他看来,这点差距根本不算什么。只要给他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一个良xìng的资金循环链条,不算大规模推广,只是自己用,眼前所谓的一点点材料差距,让他实现后来居上也不过就是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而等他建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体系,真正发力奔跑起来,足以让全世界的材料科学家目瞪口呆,摔掉他们所有人的眼镜。就算大伙儿突然之间幡然醒悟,所有国家研发单位抱成团,同心协力一起追赶,拼了命也别想再追上他!

    他有着如此大的后发优势,所以心中一直很踌躇,不确定什么时候拿出来才最合适。他现在要考虑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身处中美夹缝中如何生存的问题。材料科学带来的好处,只要不是瞎子,大家都心中有数。

    制造技术就更不能立即拿出来了。

    制造业不像电子行业,这属于敏感技术,更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制造业上来了,国力立马就能提升一到两个等级,因此所有国家都看得格外的紧。

    美国现在虽然为了对抗越来越强大的苏联,和中国达成了战略联盟,也提升了中国的进口等级,开放了一些技术,甚至主动卖给国内一些以前只转让给欧洲盟国的高新技术。但制造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力的提升,中美之间的联盟只是暂时的。两个领土、资源都差不太多的国家,天生就是竞争对手。为了提防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对于中国在制造业技术的提升,它始终是瞪大了眼睛,神经保持着高度警惕。

    目前郭逸铭拿出手的电子技术,对于国内来说是急需的,但在美国看来都不值一提:3英寸晶元技术和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经对国内解禁了,只是国内之前没有足够外汇引进而已。往后推一年,日本就会用2.7亿人民币的天价,卖给中国一整套3英寸晶元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以及全套工艺流程。日本人可以卖,他当然更可以卖。与其便宜了日本人,这钱还不如自己来赚。现在从他这里购买成套技术,不过是省掉了未来数千万美元的昂贵技术引进费而已。

    混合处理器看似先进,其实这主要是一个创意,绝大多数指令集技术来自于DEC。指令集这东西就更是虚的了,拆开来一看就啥都懂了。指令集它的重要xìng在于专利所有权,有了专利才能阻止新兴对手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郭逸铭又没向国内转让专利,只是对国内仿制置若罔闻罢了,说是利益交换,为了换取在国内方便,谁都能理解。

    国内学会了,自己用可以,却不能出口,所以山姆大叔里都懒得理。

    再说了,看国内制造的集成电路,其实际的制造技术却和欧美仍然有着巨大的鸿沟。所以,西部计算机公司靠着和DEC达成战略联盟,虽说不能完全让联邦政府放心,但终究也是本国企业占大头,就连西部计算机公司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本土企业,主要利润基本没有外流,中国也就是赚点代工辛苦费,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谁也不会质疑什么。况且现在的个人计算机受集成电路技术限制,连小型机都不如,运用面还很狭窄,远达不到威胁美国科技优势地位的程度。

    而且此时,山姆大叔也在苏联席卷欧洲的巨大威胁面前,抵抗得非常辛苦,实在无力顾及其他方面。它还巴不得中国更加强大一点,能帮它从背后捅苏联刀子,这区区一点代工费,赚得还这么辛苦,这么吃力,恐怕它比别人看着都还替中国方面着急。

    要知道,美苏争霸现在正处在关键时刻,苏联的威胁越来越大,美国已经由六十年代的进攻态势,转为了战略防御。为了拉上中国对抗苏联,美国特意提升了中国的盟友等级,并主动卖给国内一些高科技技术。

    在这种情势下,让山姆大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可能的。

    可他要是向国内转让――虽然是自己研发,但山姆大叔可不管那么多,统统算是从美国偷过去的――精密制造技术,那对方可能就会发飙了。到时候明招暗招一起上,郭逸铭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根钉,三两下就被对方剥得连内kù都剩不下就被赶出美国市场。

    可他也不能久拖不决。

    在接下来的计划中,精密制造能力对他至关重要。不论是6英寸晶元设备、CMOS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以及其他的各种科技设备,都需要超精密制造技术的全力配合。如果不能尽早把这项技术等级提升起来,那他就有可能错过一些关键节点,从而延误发展速度不说,说不定还会功亏一篑,前面的奋斗统统化作流水也说不一定。

    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啊……

    他真地感到了为难。

    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4xiaoshuo.info。4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4xiaoshuo.info